海淀“法官妈妈志愿者队”救助涉诉讼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2023-10-01 03:46
光明网(通讯员 张颖) “感谢评委们一直惦记着小伟,千里迢迢来看望我们,还给我们送来了这笔救命钱,我一定会把他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报答你们的恩情!”小唯的奶奶双手颤抖地说道““评委妈妈”商秀云接过手中的捐款,赶紧单手拉着小唯向评委们鞠躬,祖孙俩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这一感人的一幕体现了海淀法院在救助涉诉未成年人方面的特色,影片《天平下的爱》中的场景中,瑟琳娜·威廉姆斯奶奶所说的“救命钱”正是海淀法院专门送来的救助金。

  六岁的小伟是医院审理的一起刑事案件受害人的孩子,父亲被杀,母亲改嫁。每月100多元低保金,无法维持爷爷、孙子的生活,作为海淀法院设立“涉诉危难未成年人救助”项目后第一个获救受害人的未成年子女,小薇收到了2万元的救助资金,她的生活和学习终于得到了保障。

2月29日上午,中国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儿童慈善救助会”)“儿童”项目资助“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涉险未成年人救助项目” “诉讼”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举行。中国儿童慈善协会会长魏久明向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卢伟递交了20万元支票,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据悉,“法官妈妈志愿者队”主要由少年法庭法官组成。作为中国儿童慈善协会“儿童命运”项目的执行机构,我们在这支社会慈善力量的资金支持下,共同为未来诉讼中遇到特殊困难的儿童提供支持。在国内尚属首例,为成年被害人和被告人提供生存、心理、技能、成长等方面的全面帮助。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项创新社会管理措施。

近年来,流动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且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地区。许多不良青少年在重返家庭、重返校园、接受医疗康复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如何帮助这一弱势群体顺利回归社会,防止他们因被迫谋生或被利用而再次犯罪,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紧迫问题。刑后救济工作成为司法审判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举措。海淀法院自2006年利用爱心人士和法官个人捐款设立“判决后救助专项基金”以来,一次又一次用无私的关怀让违法青少年重回人生正轨。已救助30余人,取得良好成效。影响和社会影响。

随着海淀法院救助违法青少年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影响的不断深入,救助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这项工作持续开展的最大瓶颈。此外,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不少受害儿童因自己或其亲属受到犯罪行为侵害,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且得不到赔偿而急需救助。 2011年10月,在得知中国儿童慈善会专门设立“儿童缘”项目,为贫困儿童救助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后,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成立了“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申请“涉诉遇险未成年人救助项目”,经过四个多月的筛选和答辩程序,最终在全国数百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儿童基金会20万元的最高资助慈善协会的单个项目。

据悉,“涉诉遇险未成年人救助项目”是中国儿童慈善协会资助的“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为未成年受害人、被告人提供人文关怀和人道援助的项目。因诉讼而陷入困境。鼓励他们回归家庭监护,帮助他们入学复学,促进他们就业并提供必要的康复帮助,促进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和矫治。目前,两名特困未成年人已获救。上述小伟是海淀法院解救的第一名受害人的未成年子女;还有一名未成年人,出狱后因家庭困难,没有亲人收留,险些丧命。流落街头的少数民族男孩肖海,在评委们的帮助下,成功回到千里之外的甘肃老家,顺利回到家人身边,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海淀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原则,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开展涉诉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慈善协会。这是增加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又一有益探索,充分体现了司法保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今后,海淀法院将继续深入探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救助。